評論 |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
發布時間:2023-04-05 來源:人民日報

文化與數字技術相遇,會催生怎樣的蝶變?借助公共圖書館線上借閱新模式,海量數字資源一鍵直達;打造新一代人工智能音樂創作平臺,愛好者用手機就能創作作品;數字投影、文保監測等數字化技術,助力城墻文物保護和文化遺產傳承……從2022年文化和旅游數字化創新實踐案例看,數字文博、數字文旅、數字公共文化服務等領域的新應用、新探索,讓更多優質文化產品和美好文化體驗成為現實。

一部文化發展史,本就是一部文化和科技不斷融合的歷史。從“鉛與火”助力圖書、報刊蓬勃發展,到“光與電”催生廣播、電視等行業,再到“數與網”帶來網絡視聽、數字文旅等新業態,技術始終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近年來,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文化的生產、傳播、消費方式正在發生深刻改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順應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發展趨勢,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文化業態,提高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秉h的二十大報告就“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作出部署,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了重要遵循。

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做好文化資源采集是前提。2022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的意見》,明確“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為抓手”,將“關聯形成中華文化數據庫”作為重點任務。近年來,我國已組織開展多次全國性文化資源普查,形成海量文化資源數據,為全面梳理中華文化資源、呈現中華文化全景奠定基礎。下一步,按照統一標準關聯不同領域、不同形態的數據,關聯文化數據源和文化實體,有助于打通“數據孤島”,讓文化數字化成果更好得到應用。

推進文化數字化,不僅讓文化遺產保存得更好更全,也讓文化資源更活更火。時下,借助數字化“翅膀”,文博資源上“線”入“云”,非遺項目破“屏”出“圈”,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數字藝術、動漫游戲、沉浸式體驗等新業態蓬勃發展,形成了時尚新潮的數字文化精品。文化數字化帶來了優質的文化資源、文化體驗,創造了全新的文化場景、文化業態。增強數字文化產品供給能力,不斷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吸引力、感染力,將為講好中國故事、展示中國形象、弘揚中國精神注入新的動力。

衡量文化產業發展質量和水平,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產品。黨的十八大以來,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和文化共享工程,推動大量優質數字資源到達基層;疫情防控期間,“云演出”“云展覽”“云課堂”等為居家群眾帶來豐盛的“精神食糧”。文化數字化為了人民,文化數字化成果應由人民共享。要搭建文化數據服務平臺,打造數字文化消費新場景,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水平,讓數字文化產品滿足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2022年,我國數字出版、互聯網文化娛樂平臺、增值電信文化服務等行業均實現兩位數增長,充分彰顯了文化數字化的發展潛力。推動文化數字化建設邁上新臺階,既要堅持創新驅動,推動技術、內容、業態、模式和場景等創新,也要著力培根鑄魂,把握數字文化內容屬性,打造更多有影響力的產品。實施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建成用好國家文化大數據體系,讓中華文化數字化成果全民共享、享譽海外,必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更有力的精神支撐。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所有文字、圖片和視頻,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鏈接、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表。已經被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來源:中山網”,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
② 本網未注明“來源”為“中山日報”、“中山商報”、“中山網”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來源:中山網”,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請及時與我們聯系。
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系。
聯系人:陳小姐(電話:0760-88238276)。
国产精品色猫猫|亚洲s色大片在线观看野花香在线观看播放|91普通话国产对白在线|国产gaysexchineⅹe男同视频 欧美另类图区清纯亚洲 夜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日韩无线码 国产亚洲欧洲综合5388 gogo日本肉体艺术 性欧美ZOZO暴力猛交 欧美变态口味重另类在线视频